查看原文
其他

《铃芽之旅》5 天近 4 亿票房?新海诚是如何讲故事的

满分帅 故事研习社 2023-11-25
 

《铃芽之旅》上映后,评价似乎开始产生微妙的分化。

一部分人沉浸于震撼的视听感受中,赞不绝口;另一部分人则在冷静过后提出质疑:节奏过快、情节老套、人物单薄、主题缺乏创新……

究竟《铃芽之旅》的叙事水平如何?

本文一方面对比小说与电影的差异,分析评价分化的原因;一方面结合新海诚过去的作品,从矛盾处理、人物关系、作品主题与审美价值等方面,总结其叙事手法的特点。

在聊新海诚的叙事风格之前,先来说说日式叙事的特点。

日式叙事以散文式风格见长,比起快速的情节推进,更加注重故事意境的营造,在相对缓慢的节奏中,通过细微之处去窥见生活的宏大。它并不像好莱坞电影那样,注重矛盾冲突的激化,甚至大多数时候,是非对立的界限也相对模糊。

打个比方,水煮牛肉和广式靓汤,前者一入口就能带来很强的冲击,后者却需要你细细品尝,慢慢回味。

日式叙事就像老火靓汤,不依赖过分夸张和强烈的表达,而是倾向于在内敛中折射悲悯的情感,在细微中品味出浓郁的风味。

我上个视频(《中国奇谭》最文艺解读!竟拿量子力学分析《鹅鹅鹅》?)正好有提到,要让叙事呈现出散文化的诗意,就是减少画面的信息量,通过时空的不连贯和情节的留白,给观众留下一定的回味空间。

《中国奇谭之鹅鹅鹅》剧照

举个例子:假设现在要拍摄这么一个场景:数学老师回到家,发现隔壁老王,此时矛盾一触即发,一般的电影在下一秒,双方就要大打出手。

而换作是新海诚的话,他大概会跳过这一段,镜头直接给到窗外凋零的樱花,配合着缓慢而抒情的 BGM,画面再一转,空荡荡的房屋里只剩数学老师一人对着空窗,桌上放着一本鲜红的离婚证。

新海诚最擅长的,就是通过描述故事片段与故事场景,以碎片化的生活图景,间接构建世界观,让观众发挥自己的联想,并利用观众的想象。

比如《你的名字》,男女主的命运和故事,是在不同的时空里并列而行的。前期的画面多是片段式的生活日常,这些情节看似零散,但又像是不同的线索围绕着一个主题同时展开,在结构上形成一种「形散神不散」的艺术效果,同时还利观众的心理,制造反转与惊叹。

《你的名字》剧照

《铃芽之旅》原文小说其实也有点这种感觉,以铃芽旅途中「每一日」的见闻与心得,去建构背景,不断深化叙事中的灾难主题。

可电影的快节奏掩盖了这种「慢节奏」的叙事特点,观众还来不及回味,镜头已经切换到下一个场景。

这和新海诚过去的几部电影,如《秒速 5 厘米》《言叶之庭》,完全不一样。

一直以来,重情感表达但叙事节奏偏慢的特点,让空镜头的运用成了新海诚电影里的一个重要美学特征。

利用空镜头留白,营造散文化的、诗意的叙事风格,这点在《铃芽之旅》小说中仍然保留着,但在电影中却出现得不多。

小说花了不少笔墨描绘人物活动空间的景色,这些大段大段的描写,完全可以视作是一种文字版的「空镜头」,然而这些描写到了电影当中,几乎就是一两帧带过。

所以电影版给我的感觉就是,它很不「新海诚」。

过去新海诚电影叙事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去「戏剧化」。

去戏剧化,就是弱化矛盾的冲突与激化,推动故事发展的动力,不是依靠外在的冲突,而是专注人物内在的情感,在平淡中悄然化解矛盾,将细腻的情感娓娓道来,靠主人公情感的体验和累积渐进高潮。

而这种娓娓道来的叙事风格,从《你的名字》开始,逐渐有了改变。

我在小圆那期视频(10 年后尝试破解《魔法少女小圆》叙事手法的秘密!)里讲过「外部动作」与「内在情感」的矛盾关系

内在情感变化如果赶不上外部的动作发展,那相当于弱化人物的性格的情感逻辑。

《天气之子》剧照

纵观《你的名字》《天气之子》《铃芽之旅》这三部电影,外在动作表现的比重逐渐增加,传统镜头语言克制而抒情的风格也逐渐改变,明显地加入刻意煽情的桥段,也难怪有人提出,新海诚电影商业化迹象越来越严重。

说完《铃芽之旅》电影叙事风格的改变,我们再来说一说,新海诚笔下的人物关系。

新海诚电影所刻画的主人公大多是十几岁的青少年,最近这几部电影(《铃芽之旅》《天气之子》和《你的名字》)都有个共同点,那就是父辈身份的缺席。

这种设定,以我个人的理解,可能有两个用意:一是更利于与外部环境产生碰撞,尤其是沟通问题;二是在这种相对「缺爱」的环境下成长的青少年,对于爱与被爱,有着更纯粹、更执着的追求。

所以关于女主恋爱脑这个问题,我们可以这么去理解:一般人越缺什么,就越执着于什么;就和有些人取网名非要加个「帅」啊「美」啊什么的一样,铃芽自幼缺爱,所以表现出强烈的「追爱」倾向,很正常吧。

只有这样才能解释,铃芽为什么只是看了草太一眼,就决定奋不顾身,舍命相随。

《铃芽之旅》剧照

如果你觉得这个动机还是没有说服力,那没关系,我继续洗地。

来看看小说里是怎么描述铃芽第一次见到草太的心理活动的:

《铃芽之旅》小说片段

看到这里应该明白了吧?我只能说懂的都懂,不懂的我也没办法。

新海诚的电影被认为是「世界系」的故事。按照东浩纪的说法:「『世界系』作品的特征在于,男女主角之间的『小小恋爱』被直接和『世界的存亡』这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跳过社会关系的种种中介。

这样的恋爱是一种纯爱,所谓的纯爱,可以被理解为不受任何外部因素的影响,纯粹且不带任何杂质的爱情,其本身就带有理想化、乌托邦式的意涵。

新海诚作为一名坚定的纯爱战士,他笔下的少男少女之间,存在着理想化的情感羁绊,这种羁绊强调主角之间的某种唯一性的缘分,以构建纯爱电影的一种象征宿命的美感。

「纯爱战士」新海诚

所以铃芽和草太之间,用马丁布伯的话来讲,就是一种「我与你」的关系,不夹带其他利益私心,完全出自于一种欣赏。

听起来很美好,但是对于那些想看感情戏,或是两人互动的观众来说,可能就不那么友好了。

铃芽和草太,从单向奔赴到双向奔赴,中间的经历过于理想,以至于白开水撒点盐都比这有味道。

反倒是铃芽和环姨之间的碰撞,让人印象更深刻。

既然说到这两人,那不得不提一下新海诚在展现人际关系上惯用的手法——在沟通媒介上做文章。

例如在《星之声》中,男女主只能通过电波来传达心意,但电波的传达速度又随着距离不断发生变化;在《秒速 5 厘米》中,手机还未普及,男女主只能通过固定电话和书信寄托思念;而到了《铃芽之旅》,虽然智能手机已经普及,但科技的进步并没有缓解人和人之间的疏离感,铃芽和环姨之间仍存在着重重的沟通障碍。

沟通上的阻碍,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距离」,恰恰是新海诚作品的主题之一。男女主的孤独、爱和成长等,都与距离息息相关,新海诚之前在接受采访时也表示对距离主题的偏爱。

《秒速 5 厘米》剧照

比如在《她和她的猫》中,猫和女主人之间存在物种上的距离;《秒速 5 厘米》中,贵树和明理因为转学而与对方越来越远; 《言叶之庭》中,男女主之间不仅有着十二岁的年龄差距,还有着学生与老师之间的身份距离; 在 《追逐繁星的孩子》《你的名字》《铃芽之旅》中,人和人的距离除了时空,还包括生与死。

我在给学生复习《诗经》的时候,讲到《蒹葭》中的「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有拿新海诚举例。这种距离产生的情感,和日本的物哀文化结合在一起,就成了新海诚作品中特有的审美情趣。

不过在新海诚的作品里,人的生命虽然因距离而充满沉重,但距离又并非不可逾越,人强烈的情感是战胜距离的关键。

在《言叶之庭》 中,雪野主动扑向孝雄;在《你的名字》里,男女主也终成眷属;在《铃芽之旅》中,铃芽最终和草太相遇,并化解了和环姨曾经存在的隔阂。

除了「距离」以外,最直观的主题,应该就是「灾难」和「治愈」了。

灾难与治愈,二者存在不少矛盾,要同时存在,不太容易

灾难片要表现的,也是它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对「奇观」的场景塑造,在宏大视角中,展现人与自然的激烈碰撞;而治愈片,则要求弱化矛盾,在微观视角中缓慢抒情。前者强调视觉体验,后者主打心灵感受。

要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需要找到一个微妙的平衡点。

这样就不难理解《铃芽之旅》的评价为什么会分化了。

《铃芽之旅》剧照

因为,从灾难片的视角看,《铃芽之旅》不是传统的灾难叙事,传统的灾难叙事重在表现灾难发生时,人物的选择与应对,而《铃芽之旅》和《你的名字》《天气之子》一样,把重点发在灾难发生之前,讲述人物如何通过行动避免灾难,这相当于避开了人与自然碰撞的激烈矛盾,弱化了戏剧性。

如果从治愈片的角度看,它又用大量的画面来展现灾难来临前的奇观,做足了特效、音效。虽然从视听上给人不小震撼,但也挤占了原本属于治愈片的留白空间。

所以我觉得,如果影片能够多 30 分钟,适当加点留白,把当中日常片段的节奏放缓,铺垫一下男女主之间的关系,那观感应该能好上不少。

如果不带着脑子去复盘剧情的话,那《铃芽之旅》的审美价值还是挺高的。

新海诚毕业于文学系,他将文学中的诗意加注到动画当中的方法,就是将作品中内在的物哀感转化成可视的自然风貌,用六个字概括,就是「自然天气审美」

之前有同学问我,同样是突出个人情绪,怎么新海诚写就是有诗意,我写就是无病呻吟呢?

因为新海诚擅长构建沉浸的叙事空间和叙事氛围,不是直接输出情绪,而是把情绪放到空间里,利用自然场景来营造氛围。

我仿照新海诚的方式写了如下场景,大家对比一下。

直接抒情:数学老师看着女友离开的背影,愤怒、不甘、委屈占据了他的心头,随后一股无力感油然而生,他觉得腿软,腰椎像被重重挥了一击。

新海诚式:数学老师看着女友离开的背影,就像是早晨窗外的最后一片落花,落下的瞬间四周成了荒野,废墟的藤蔓浸泡在泥沼中,数学老师就在这沼泽中沉沦、消亡。

这和语文课上所讲的「环境描写」很像,不同的是,在新海诚的作品里,这些自然景物还承担着扩散和消解情感冲突的职能。在广袤的自然环境中,喜怒哀乐、相遇重逢、生死别离显现出一种生命的必然性与超脱的释然。

《铃芽之旅》中,女主每次用钥匙关门时,都需要在脑海中回想曾经此地发生过的情景。小说中不止一次着重描写被掩埋在自然荒野中的废墟,以我个人理解,这样一方面可以强调地震带来的伤痛,另一方面则是作为铃芽当下情绪的表达,用这种方式消解铃芽内心的情感冲突。

《铃芽之旅》剧照

与之配合的,就是色彩的运用。饱满生动的色彩已经成为新海诚的标签式风格。作为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场景色彩能起到渲染气氛的作用,在潜意识里影响观众的观感,使其参与人物形象的塑造与人物情绪的表达,通过这些自然关系的展现来描绘人物关系的变化以及对观众情绪的传递。

比如在《秒速 5 厘米》中,花苗对着被分隔成一半明一半暗的天空意识到,自己与贵树之间存在着的距离;在《云之彼端约定的地方》《星之声》《追逐繁星的孩子》等片中,或高旷清澈、或黯淡无光、或有阳光穿破乌云、或有夕阳燃烧的天空意象更是数不胜数,分别指向人物不同的心境。

而看过《铃芽之旅》电影的观众,应该对电影里几次色调的切换有深刻的印象,避免剧透我就不多说了。

那新海诚为什么这么喜欢利用天气、自然场景呢?

《天气之子》剧照

这和日本的地理位置有关,比起地理、地形,日本人更注重通过气候来把握自然环境。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台风、海啸、地震频繁,自然灾害引发的危机意识形成了世事无常的人生观,发展出注重身体感受的美学,进而培养欣赏自然的审美情趣,也发展出顺应自然的本土宗教,神道教。

不难发现,新海诚的电影中总有神道教的踪影。神道教源于万物有灵的自然崇拜,花草树木、山川湖海、天地日月都是他们崇拜和祭祀的对象。时至今日这种思想已经渗入日本人的文化之中,所以《你的名字》《天子之子》《铃芽之旅》这三部作品,都能看到传统仪式的元素。

《你的名字》剧照

在新海诚之前的作品里,还经常能看到符号化的表现形式,用意象奠定作品基调,暗示故事整体走向

所以我在进电影院之前,特意揣了个小本本,打算记录一下影片中重要的意象符号。

结果全程看下来只注意到三个:蝴蝶、乌鸦和冰。

乌鸦象征灾难,冰代表冻结生命,这两个很好理解,只是蝴蝶的出现是否有规律或者什么含义,我没揣摩明白,有诚学家的话欢迎在评论区里解读一下。

最后进行下总结,以下观点,仅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想法。我自己也是新海诚的粉丝,若有不同意见欢迎提出,但别喷我。

我觉得新海诚的电影,逐渐走向一条「自我内卷」的道路。在《铃芽之旅》中,我们看到了更为细致壮丽的画面,但却没有领略到更加浩瀚的艺术世界,从《天气之子》开始,就有点审美疲劳的趋势。

《你的名字》《天气之子》的火爆,可能让新海诚意识到,可以利用奇幻大叙事来架构新世界观,从而弥补剧情的漏洞。

所以我们在《铃芽之旅》中看到一只莫名其妙的猫,这只负责推动前期情节的猫,其行为动机只应了草太那句「神明是不讲道理的」,真的很难站住脚。

《铃芽之旅》剧照

神明是可以不讲道理,但神明不可以没有脑子。

《铃芽之旅》说白了,就是方法开始压倒内容。若干年后,大家会记得铃芽在东京上空封印蚯蚓的那一幕,但不会像《秒速 5 厘米》那样,每次回想起来都还保有动容。

希望新海诚的下一部电影,能够回归温馨、舒缓的叙事节奏,不刻意追求绚丽的画面和奇幻的设定,让观众能够在精神层面产生共鸣。


作者档案

满分帅,用动漫游戏和各种好玩事物讲语文的老师,B 站同名 up 主 



作者丨满分帅
编辑丨宇宙剪刀手
运营丨宇宙剪刀手
本文未标注图片来自网络,封面来自《铃芽之旅》





↓ 点击阅读原文,开启你的创作之旅!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